近一兩年來,中國的制造企業驀然間感覺世界變了樣,摸爬滾打幾十年的企業家突然不知道該干什么和怎么干了。金融危機大潮還未退盡,產能過剩臺風就已接踵而至;互聯網掀起滔天巨浪,制造業的舢板航行在波浪起伏之間。
目前我國的消費互聯網已經很發達,但是產業互聯網尚未形成氣候。應當推動我國制造資源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從互聯網經濟時代制造業的最終出路看,僅僅選擇依靠引進或者自主開發出一些新技術、新產品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傳統路徑,至多只做對了一半。中國的制造企業不僅要關注專業技術進步對于產業升級的貢獻,更要關注業態變化與運行模式進化對于產業升級的巨大牽引作用。因為當前全球制造業的變革不再僅僅由產業技術升級這一單因素驅動,而是正受到互聯網、物聯網這種通用基礎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業態與運行模式進化的驅動,近乎“零邊際成本”的產業變革大潮正在猛烈沖擊著傳統制造業根基。
國務院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以及剛剛通過的《“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正是國家為避免這種被動局面出現所采取的戰略性舉措,促進以產業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為主要途徑的經濟發展新形態生成。前不久我們上線航天云網,目的也正是為了打造線上線下資源共享、能力協同的“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化創新平臺,推動我國制造資源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當前,我國制造業并行地存在工業1.0、2.0、3.0和4.0全部形態,只搞工業4.0并不完全適應中國的實際需求,不能很好地解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問題。中國制造業要實現與時代脈搏同步,必須多措并舉、因地制宜,全維度地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